狂躁症属于精神病还是心理病

狂躁症属于精神疾病范畴,临床归类为心境障碍中的双相情感障碍,需精神科专业干预。核心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思维加速,常伴随睡眠需求减少和冲动行为,病因涉及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及环境诱因。
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显示双相障碍遗传度高达60%-80%。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特定基因如CACNA1C、ODZ4与发病相关。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尤其青春期后需关注情绪波动模式。
2. 神经生物学机制
多巴胺系统过度活跃是主要病理特征,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调节异常也参与发病。功能性MRI显示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连接异常,导致情绪调节失控。临床常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通过调节这些通路发挥作用。
3. 环境诱发因素
重大生活事件诱发率达30%,包括失业、离婚等应激事件。季节性光照变化可触发发作,冬季抑郁症转躁常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咖啡因摄入有助于预防发作。
4. 诊断与治疗体系
必须由精神科医生通过DSM-5标准确诊,需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躯体疾病。急性期治疗包括:药物方案(锂盐+喹硫平联合)、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维持期推荐正念认知疗法联合家庭治疗。
5. 康复管理要点
建立症状监测日记记录睡眠时长和消费行为,设置财务监管机制防止躁狂期过度消费。营养方面增加ω-3脂肪酸摄入(每周3次深海鱼),限制精制糖摄入。运动选择太极拳等中低强度项目,避免竞技性运动刺激。
狂躁症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规范治疗下60%患者可获得社会功能基本恢复。关键在早期识别轻躁狂发作(持续4天以上的异常愉悦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社会支持系统构建比单纯药物治疗更能预防复发,建议建立包含精神科医生、心理师、社工的多学科支持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