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致胃穿孔怎么办

腹腔镜致胃穿孔可通过内镜下修补术、腹腔镜探查术、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胃穿孔通常由手术操作不当、胃壁薄弱、炎症刺激、器械损伤、胃内压升高等原因引起。
内镜下修补术适用于穿孔较小且边缘整齐的情况。医生会使用内镜夹闭穿孔部位,促进组织愈合。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但需在穿孔后24小时内实施。术后需禁食1-2天,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修补失败可能需转为开腹手术。
腹腔镜探查术能直接观察穿孔位置和腹腔污染程度。术中可同步进行穿孔缝合或组织瓣修补,同时冲洗腹腔减少感染风险。相比传统开腹手术,该方式术后疼痛轻且恢复快。但需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操作,避免二次损伤。
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降低胃内压力促进穿孔闭合。需持续负压吸引直至肠鸣音恢复,通常需要3-5天。减压期间须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过早拔管可能导致消化液再次渗漏。
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控制腹腔感染。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疗程一般7-14天。严重感染可能需联合用药,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
急性期需全肠外营养,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可选用短肽型肠内营养粉、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等。营养支持需持续至创面完全愈合,避免营养不良影响组织修复。恢复期应少量多餐,选择低纤维易消化食物。
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1-2周,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恢复期饮食应从清流质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6-8周内禁止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愈合情况,若出现发热、腹痛加剧需立即就医。长期随访中需注意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溃疡复发迹象,必要时进行根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