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什么病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一种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的皮肤小血管炎症性疾病,典型表现为下肢紫癜、溃疡和结节,病因涉及感染、药物过敏及自身免疫异常。治疗需控制诱因、药物干预和局部护理。
1.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特定基因如HLA-DQB1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皮肤科筛查,避免已知过敏原接触。
2. 环境诱因
细菌(如链球菌)、病毒(乙肝病毒)感染是常见触发因素。某些药物(青霉素、磺胺类)和化学物质(杀虫剂)也可能诱发。日常需注意手部卫生,接种相关疫苗。
3. 免疫异常
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常伴随类风湿因子阳性。通过血液检测补体C3/C4水平可辅助诊断,必要时需进行皮肤活检确诊。
4. 典型症状处理
下肢紫癜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糠酸莫米松),每日2次。溃疡创面需用生理盐水清洗后覆盖水胶体敷料。口服羟氯喹200mg/日可抑制血管炎症进展。
5. 系统治疗
严重病例需短期使用泼尼松(30-40mg/日),逐渐减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每月静脉滴注1次,剂量按体重计算。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病例有效。
6. 生活管理
避免长时间站立,穿戴医用弹力袜减轻下肢淤血。饮食增加维生素C(柑橘、西兰花)和锌(牡蛎、坚果)摄入,限制辛辣食物。每周3次30分钟快走改善微循环。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需长期综合管理,急性期规范用药控制炎症,缓解期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预防复发。出现发热、关节痛或血尿需立即就医,警惕肾脏等内脏器官受累。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尿常规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