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何临床表现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腹水、多器官功能衰竭。
急性肝功能衰竭时,肝脏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通常在疾病早期出现,并可能伴随尿液颜色加深和粪便颜色变浅。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可能提示病情进展。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升高。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
由于肝脏解毒功能下降,血氨等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早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颠倒,逐渐发展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定向力障碍,最终可能出现昏迷。肝性脑病分级可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导致液体渗出至腹腔形成腹水。患者腹部膨隆,可能出现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大量腹水可诱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表现为发热、腹痛和腹水白细胞计数升高。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肾损伤常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升高。感染和脓毒症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诱因。
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限制蛋白质摄入以减少氨的产生,可适量补充支链氨基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变化,及时识别和处理并发症。出现意识改变或出血倾向时应立即就医,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肝移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