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浆过敏怎么回事,怎么办

关键词: #过敏
关键词: #过敏
输血浆过敏可能由血浆蛋白过敏、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血浆置换、停止输血等方式治疗。
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成分,部分患者可能对异体血浆蛋白产生过敏反应。机体免疫系统将输入的血浆蛋白识别为外来物质,引发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治疗需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严重者需使用肾上腺素。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是由于供者血浆中存在抗白细胞抗体,与受者白细胞发生反应导致的非心源性肺水肿。通常在输血后6小时内突发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胸部X线显示双肺浸润影。发病机制涉及中性粒细胞在肺毛细血管内聚集活化。治疗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给予高浓度氧疗,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可减轻炎症反应。
快速大量输注血浆可能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尤其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易发生。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升高、颈静脉怒张,听诊可闻及肺部湿啰音。发生机制为短时间内血管内容量负荷过重,左心室无法有效代偿。治疗应立即停止输血,采取半卧位,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进行氧疗。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输注含有活性淋巴细胞的血浆后,供者淋巴细胞可能在受者体内增殖并攻击宿主组织。临床表现为输血后10-14天出现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和全血细胞减少。发病机制涉及供者T细胞对宿主组织的免疫攻击。预防措施包括对血浆进行辐照处理,治疗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血浆制品可能携带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导致受血者感染。临床表现为输血后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感染源可能来自供者隐性感染或采血过程污染。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清除病原体。
预防输血浆过敏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输血前详细询问过敏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已知过敏体质患者可预先使用抗组胺药物。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建议选择去白细胞血浆或洗涤红细胞降低过敏风险,输血后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饮水促进代谢产物排出。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