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怎么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通过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康复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性病变等原因引起。
发病4.5小时内可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溶栓,该药物能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溶栓后需密切监测出血倾向,24小时内禁止使用抗凝药物。超过时间窗的患者需评估侧支循环情况决定是否补救性溶栓。
大血管闭塞患者可行机械取栓术,包括支架取栓和抽吸取栓技术。取栓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但需通过灌注影像评估缺血半暗带。术后需控制血压防止再灌注损伤,同时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再闭塞。
未接受溶栓治疗者发病后应尽早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不能耐受者可改用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适用于高危非心源性卒中,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药物需长期维持以预防复发。
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减轻脑水肿,丁苯酞能改善微循环。神经保护剂需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需注意肝功能监测。联合使用多种神经保护剂可能获得协同效应。
病情稳定48小时后应启动床边康复,包括肢体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恢复期需进行运动功能再学习训练,结合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吞咽障碍患者需进行咽部冷刺激和代偿性体位训练。
急性期后应控制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需维持在7%以下。每日摄入钠盐不超过5克,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ω-3脂肪酸。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采用间歇训练法逐步提升运动耐力。认知训练建议从简单计算、图片分类开始,配合音乐疗法改善情绪障碍。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监测血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