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抽搐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高热抽搐的临床特点主要有突发性高热、意识丧失、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短暂性发作、年龄相关性。
高热抽搐通常由体温快速升至39摄氏度以上触发,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骤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放电,多见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阶段。发作前可能出现寒战、面色潮红等前驱症状,但部分患儿可无任何征兆直接出现抽搐。
发作时患儿会出现短暂意识障碍,表现为呼之不应、目光呆滞或双眼上翻。意识丧失持续时间通常与抽搐同步,多数在1-3分钟内恢复。发作后可能出现短暂嗜睡状态,属于发作后抑制期表现,需与持续意识障碍鉴别。
典型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抽动,先出现肌肉强直期后转为阵挛期。发作时可见牙关紧闭、口吐白沫,部分患儿伴有大小便失禁。抽搐形式多为全身性,但少数可表现为局限性抽搐如单侧肢体抽动。
多数高热抽搐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极少超过15分钟。若抽搐持续超过30分钟需考虑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后患儿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但可能出现短暂乏力或定向力障碍。
好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高峰期为1-2岁。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随年龄增长发作概率显著降低。5岁以上儿童首次出现抽搐需警惕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可能。
对于高热抽搐患儿,发作期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强行约束肢体或口腔塞物。退热可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但禁止酒精擦浴。发作停止后需及时就医明确发热病因,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过长需完善脑电图等检查。日常需注意预防感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及时使用退热药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建立发热预警机制,对曾有高热抽搐史的儿童建议提前服用抗惊厥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