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会感染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青睐三种人群

婴儿可能感染手足口病,该病主要易感人群包括5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聚集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典型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臀部皮疹,重症可能出现脑炎等并发症。
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肠道病毒普遍缺乏特异性抗体。6月龄后母传抗体逐渐消失,而主动免疫尚未建立,此时接触病毒后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患儿常出现拒食、流涎等口腔症状,需注意补液及口腔护理。
幼儿园等集体环境易发生病毒传播,密切接触和共用物品是主要传播途径。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主要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粪便及疱疹液传播。保持环境通风、玩具消毒可降低传播风险。
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儿童更易出现重症。这类患儿可能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及时就医。
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下更易存活,夏秋季为发病高峰。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手、食物或水源经口传播,潜伏期通常3-7天。75%酒精对病毒无效,含氯消毒剂效果更佳。
看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需规范洗手,患儿餐具应单独消毒。发病期间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疱疹结痂前具有传染性。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
患儿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衣物选择棉质宽松款式减少皮肤摩擦,皮疹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每日监测体温变化,出现嗜睡、呕吐或呼吸急促需立即就诊。保持居室湿度50%-60%有助于呼吸道舒适,痊愈后仍应观察1-2周是否出现脱甲等后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