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封堵器移位、心律失常、瓣膜损伤、血管损伤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封堵器移位是介入治疗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因封堵器选择不当或放置位置不佳导致。患者可能出现心脏杂音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等症状。需通过超声心动图密切监测,严重者需二次手术调整或取出封堵器。
手术操作可能刺激心脏传导系统,引发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多数为一过性,可通过药物控制,严重者需安装临时起搏器。术后需持续心电监护48小时以上。
导管操作可能导致主动脉瓣或三尖瓣机械性损伤,表现为新发心脏杂音或瓣膜反流。轻度损伤可观察随访,重度瓣膜功能障碍需外科修复。术前精确评估缺损与瓣膜关系可降低风险。
穿刺部位可能出现血肿、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与操作技术或血管条件有关。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或血管杂音。多数可通过压迫止血处理,严重者需血管外科干预。
介入器械植入可能带入病原体,引发发热、心脏杂音变化等表现。术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降低风险,确诊后需长程敏感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清除感染灶。
术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饮食宜清淡富含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促进伤口愈合。每日监测体温和心律,出现胸闷气促及时就诊。康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3个月内避免游泳、举重等增加胸腔压力运动。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封堵器位置及心功能状况,术后1年无异常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