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和骨扫描的区别

PET-CT和骨扫描是两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主要区别在于成像原理、适应症和临床应用。PET-CT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结合CT技术显示代谢活性,骨扫描则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检测骨骼病变。
PET-CT采用氟代脱氧葡萄糖等示踪剂标记细胞代谢活性,通过探测正电子湮灭辐射生成功能图像,同时结合CT提供解剖定位。骨扫描使用锝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通过放射性核素在骨骼中的聚集程度反映成骨活性,对骨骼血流和代谢变化敏感。
PET-CT适用于肿瘤分期、疗效评估及寻找原发灶,对淋巴瘤、肺癌等恶性肿瘤具有高灵敏度。骨扫描主要用于检测骨转移瘤、骨髓炎和应力性骨折,对前列腺癌、乳腺癌骨转移筛查优势明显。
PET-CT空间分辨率约4-6毫米,能清晰显示小于1厘米的病灶,CT部分提供0.5毫米级解剖细节。骨扫描空间分辨率约1厘米,对早期微小骨病变敏感性高但定位精确性较低。
PET-CT单次检查有效辐射剂量约10-25毫西弗,主要来自CT部分和正电子核素。骨扫描辐射剂量约4-6毫西弗,放射性核素经尿液排泄需注意防护。
PET-CT需禁食4-6小时后注射示踪剂,静息60分钟再扫描,全程约2小时。骨扫描注射核素后需等待2-4小时显像,分三时相扫描时需多次成像。
选择检查方式需根据临床需求,肿瘤患者可优先考虑PET-CT评估全身情况,疑似骨病变者适合骨扫描。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过敏史和妊娠情况,糖尿病患者需调整血糖水平。检查后建议多饮水促进显像剂排泄,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接触受检者体液。两种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学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