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有哪些类型

关键词: #儿童
关键词: #儿童
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主要分为抑制型依恋障碍和去抑制型依恋障碍两种类型。抑制型表现为对照顾者过度警惕、情感退缩;去抑制型则呈现indiscriminatesociability(非选择性社交行为),如对陌生人过度亲近。
抑制型依恋障碍患儿常表现出情感回避行为,面对照顾者时显得紧张不安,缺乏主动寻求安慰的倾向。这类儿童可能因早期被忽视或虐待经历,形成防御性心理机制,表现为眼神回避、身体僵硬等特征。在陌生情境中,患儿往往无法从照顾者处获得安全感,情绪调节能力明显受损。
去抑制型依恋障碍患儿表现出非选择性社交行为,会不加区分地向陌生人寻求安慰和肢体接触。这类症状常见于机构养育的儿童,由于早期缺乏稳定的依恋对象,导致社交边界感模糊。患儿可能表现出过度友好的言行,但难以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伴随注意力分散和多动倾向。
部分患儿同时具备两种类型的特征,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矛盾行为。可能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抑制型特征,而对陌生人呈现去抑制行为。这种混合表现往往反映更复杂的创伤经历,需要专业心理评估进行鉴别诊断。
两类障碍常伴随情绪调节障碍、发育迟缓等问题。抑制型患儿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去抑制型患儿可能伴随品行问题。约40%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部分伴有刻板行为或自我刺激行为。
早期养育环境是主要诱因,包括频繁更换照顾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等。机构养育超过6个月的儿童发病率显著增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症状表现形式,但非决定性因素。
对于反应性依恋障碍患儿,建议建立稳定的养育环境,保持固定的主要照顾者。日常互动中采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避免过度惩罚或溺爱。可通过规律的生活作息、明确的界限设定帮助患儿重建安全感。鼓励非竞争性游戏活动如积木、拼图等,逐步培养专注力。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若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或影响社会功能,应及时寻求儿童心理科专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