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CT影像学表现有哪些

肠套叠在CT影像中主要表现为靶环征、脂肪密度影、肠管扩张、肠壁增厚及肠系膜血管异常。典型征象包括同心圆状分层结构、肠腔内脂肪密度团块、近端肠管积气积液、套叠段肠壁水肿增厚以及肠系膜血管牵拉扭曲。
肠套叠最特征性CT表现为靶环征或同心圆征,由套入部肠管、反折肠鞘及两者间肠系膜脂肪构成。横断面图像显示为多层环形结构,中心为套入肠管低密度影,中间层为高密度肠系膜脂肪,外层为鞘部肠管壁。此征象在增强扫描中更为明显,套叠段肠壁可呈现分层强化。
套叠肠段间可见脂肪密度团块,CT值约-100至-30HU,为被卷入的肠系膜脂肪组织。该征象在冠状位重建图像中表现为条索状脂肪影,与正常肠系膜脂肪连续。脂肪密度影的存在有助于与肿瘤性病变鉴别,但需注意婴幼儿肠套叠可能缺乏典型脂肪征。
套叠近端肠管常出现显著扩张,CT显示肠腔直径超过3厘米,腔内可见气液平面。远端肠管因梗阻而塌陷,形成近远段肠管径差异。慢性套叠可导致近端肠壁代偿性增厚,黏膜皱襞呈弹簧状排列,增强扫描可见黏膜层明显强化。
套叠段肠壁因水肿缺血呈现均匀增厚,CT测量厚度常超过5毫米。急性期表现为分层强化模式,黏膜层和浆膜层强化明显而肌层呈低密度。缺血严重时可见肠壁强化减弱或消失,肠系膜血管内对比剂外渗提示肠壁穿孔可能。
肠系膜血管随套入肠管呈螺旋状走行,CT血管重建显示供血动脉迁曲拉长。静脉回流受阻时可见肠系膜静脉增粗,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出现肠系膜上静脉内气体影或门静脉积气,提示肠壁全层坏死需紧急手术干预。
肠套叠患者确诊后需禁食并留置胃管减压,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到低纤维半流质,避免摄入产气食物。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肠蠕动恢复情况,适当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功能康复。婴幼儿患者喂养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