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最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肺心病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后遗症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心病最主要的病因,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导致气道炎症和肺组织破坏,引起持续性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低氧状态刺激肺动脉收缩,逐渐形成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右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治疗需结合氧疗、支气管扩张剂和肺康复训练。
特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直接增加右心后负荷,持续6-12个月即可引起右心室代偿性肥厚。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包括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靶向药物,严重者需考虑房间隔造口术。
反复肺部感染导致支气管结构永久性破坏,形成支气管扩张病灶。这些病变区域丧失正常通气功能,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长期可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临床常见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需通过体位引流和抗生素控制感染。
肺结核治愈后遗留的广泛肺纤维化会显著减少有效呼吸面积,肺血管床数量减少使血流阻力增加。这类患者通常有明确的结核病史,胸部CT显示广泛纤维钙化灶。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改善氧合功能。
夜间反复发生的呼吸暂停导致间歇性低氧血症,长期刺激可引起肺动脉收缩和重构。患者多伴有肥胖和白天嗜睡,典型表现为夜间鼾声中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首选治疗方法,减重等生活方式改善也至关重要。
预防肺心病需从控制基础肺部疾病着手,吸烟者应立即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心肺功能,但应避免高原旅行等缺氧环境。饮食宜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食物,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心脏负荷。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和心脏超声监测,出现活动耐力下降或下肢水肿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