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的常见症状是什么

急性肠炎的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脱水。症状严重程度与感染病原体类型、个体免疫力等因素相关。
急性肠炎最典型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可能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肠道受病原体刺激后分泌大量液体,同时肠蠕动加快导致吸收功能障碍。轻度腹泻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缓解,持续血便或脓便需就医排除细菌性痢疾等疾病。
脐周或下腹部出现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肠壁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痉挛性疼痛,严重时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热敷腹部或饮用温水可减轻不适,若出现持续剧烈腹痛需警惕肠穿孔等并发症。
胃部受炎症刺激产生保护性反射,常见于病毒性肠炎早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胆汁样物质。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有助于防止电解质紊乱,频繁呕吐导致无法进食时应及时医疗干预。
病原体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多波动在37.5-39℃之间。细菌性肠炎可能出现高热寒战,病毒性感染则以低热为主。物理降温配合充足休息可缓解症状,体温持续超过39℃需考虑合并其他感染。
大量体液丢失导致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婴幼儿可能出现前囟凹陷。脱水程度可通过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判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口服补液时建议每10-15分钟饮用50-100毫升含电解质液体。
发病期间应选择米汤、馒头等低渣饮食,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恢复期逐渐增加蒸蛋、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清洁,便后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马桶。症状缓解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建议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观察排便性状变化,若持续两周未愈需排查慢性肠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