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的病因有哪些 浅析感染性腹泻的四个病因

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四种病原体引起。
细菌性腹泻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常伴随发热、腹痛。细菌性腹泻在夏秋季高发,与生食海鲜、未煮沸的乳制品等饮食因素密切相关。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是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破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造成吸收功能障碍。临床特征为突发水样腹泻伴呕吐,婴幼儿更易出现脱水。冬季高发的"冬季呕吐病"多由诺如病毒引起,可在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场所暴发流行。
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寄生虫可引发慢性腹泻。寄生虫通过污染水源或生食蔬菜感染,在肠道内寄生并损伤肠壁。阿米巴痢疾典型表现为果酱样腥臭粪便,隐孢子虫感染则导致持续性水泻。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风险显著增高,可能发展为重症。
白色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状态下过度繁殖,引发真菌性肠炎。表现为腹泻与口腔鹅口疮并存,粪便中可见白色膜状物。糖尿病患者、肿瘤化疗患者及HIV感染者是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预防。
预防感染性腹泻需加强饮食卫生,避免生食贝类等高风险食品,处理食物前彻底洗手。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出现腹泻时应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持续2天以上的血便、高热不退、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选择低脂低渣饮食,适量补充益生菌有助于肠道菌群重建。日常注意餐具消毒,在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