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主要表现为什么

关键词: #血性
关键词: #血性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白细胞黏附及血浆外渗。
微静脉和小静脉对缺氧敏感,缺氧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能力下降,同时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使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造成毛细血管后阻力显著增加。此时需通过扩容治疗改善微循环灌注,临床可能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血浆代用品。
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而后阻力持续增高,血流出现"只进不出"现象,微循环流速可降至正常的1/10。血流淤滞导致氧输送效率下降,需通过血管活性药物调节前后阻力平衡。
血流缓慢促使红细胞叠连形成缗钱状,血液黏度增高加重循环障碍。此时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难以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需进行血液稀释治疗并纠正酸中毒。
缺氧激活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壁并释放氧自由基,进一步损伤内皮细胞。这种情况需要抗炎治疗并使用自由基清除剂。
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血浆蛋白渗出,血液浓缩加剧血流淤滞。同时组织间液渗透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需及时补充胶体溶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障碍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日常预防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导致脱水,高血压患者应规律监测血压。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早期休克表现时需立即平卧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温热饮品,同时尽快就医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针对性治疗。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改善微循环功能,饮食上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新鲜果蔬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