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阴暑和阳暑?中暑怕冷警惕疟疾

阴暑和阳暑可通过症状、诱因及伴随疾病区分,中暑怕冷需警惕疟疾。阴暑多因暑湿侵袭、贪凉过度引起,表现为头痛发热、无汗恶寒;阳暑由高温暴晒导致,常见高热汗闭、烦躁口渴。疟疾则以间歇性寒战高热为特征,需通过血涂片确诊。
阴暑多见于夏季空调房或阴凉处久留后,因毛孔闭合、暑湿内蕴引发。典型症状为低热不退、肢体酸楚、恶心呕吐,舌苔白腻。处理以解表化湿为主,可选用藿香正气水辅助缓解,避免直接吹风或进食生冷。阳暑患者常超过40℃,皮肤灼热干燥,严重者出现抽搐昏迷,需立即移至阴凉处并物理降温,可服用十滴水等清暑药物,必要时静脉补液。两者均需与疟疾鉴别,后者寒战期体温骤升伴口唇青紫,发热期头痛剧烈,出汗后体温下降,周期性发作是重要特征。
中暑怕冷是阴暑典型表现,但若伴随规律性寒战高热、脾脏肿大,需考虑疟疾可能。疟疾通过蚊虫传播,在热带地区或疫区旅行后1-4周发病,血常规可见疟原虫。阴暑与疟疾的畏寒区别在于:前者持续存在且程度较轻,后者寒战剧烈伴牙齿打颤。阳暑患者通常无畏寒,但重度中暑出现休克时可有皮肤湿冷,此时需监测血压。三种情况均须避免误判,疟疾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溶血或脑型疟等重症。
预防阴暑应避免骤冷骤热,适量饮用绿豆汤或荷叶粥祛湿。阳暑防护需减少高温时段活动,备足淡盐水。疟疾高发区需使用蚊帐驱蚊剂,突发不明原因寒战发热应及时检测疟原虫。所有疑似中暑或疟疾症状持续未缓解,均需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