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引起的肉芽具体什么样子

霉菌引起的肉芽肿通常表现为皮肤或黏膜上的红色结节、溃疡或斑块,可能伴随渗出、结痂或瘙痒。肉芽肿的具体形态主要与感染菌种、免疫状态和感染部位有关。
早期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色或紫红色皮下结节,直径约2-10毫米,触诊质地偏硬。组织学可见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的肉芽肿结构,常见于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深部真菌感染。
结节进展后可形成中央坏死性溃疡,边缘隆起呈火山口样,基底覆盖黄白色伪膜。溃疡周围可能出现卫星灶样小脓疱,多见于免疫低下患者的隐球菌感染或毛霉病。
慢性感染时表皮明显角化过度,呈现菜花状或疣状增生性斑块,表面可见黑色点状出血或鳞屑。这是着色芽生菌病和足菌肿的典型表现,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
部分菌种如裴氏着色真菌会引起特征性灰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积,皮损边缘呈锯齿状扩散。陈旧性皮损可能遗留萎缩性瘢痕伴持续色素异常。
播散性感染可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肺部受累时出现咳嗽咯血。这类重症多见于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需通过组织活检和真菌培养确诊。
预防真菌性肉芽肿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接触腐败植物或土壤。高危人群应控制血糖、增强免疫力,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结节时及时进行真菌镜检。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完成抗真菌疗程,常用药物包括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唑类抗真菌药,严重感染需联合两性霉素B。日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促进皮肤修复,但需避免自行使用激素药膏掩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