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性腹泻可分为哪些类型

细菌感染性腹泻主要分为侵袭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混合性腹泻、毒素介导性腹泻和肠毒素性腹泻五种类型。
由志贺菌、沙门菌等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治疗需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霍乱弧菌产生的肠毒素激活肠上皮细胞环磷酸腺苷系统,导致大量水样泻。典型特征为米泔水样便无腹痛,治疗重点为快速补液纠正脱水,可辅助使用抗生素缩短病程。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兼具侵袭和分泌特性,症状包括水样便伴轻度腹痛。治疗需联合补液与抗生素,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锌剂补充。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产生的肠毒素直接刺激肠道神经,表现为进食后突发呕吐和水样泻。病程具自限性,以对症补液为主,严重者需洗胃清除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等产生细胞毒素破坏肠绒毛,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特征为大量恶臭粪便,治疗需停用可疑污染食物并补充消化酶制剂。
预防细菌性腹泻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处理海鲜肉类时生熟分开。腹泻期间建议食用低渣易消化的米粥、面条,补充含钾钠的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恢复期可逐步添加苹果泥、蒸胡萝卜等富含果胶的食物帮助修复肠黏膜,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加重肠道负担。日常加强手卫生,在流行季节避免进食街头摊贩的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