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 #腹泻
关键词: #腹泻
宝宝病毒性腹泻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发热、呕吐等症状,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使用药物等方式治疗。病毒性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引起,建议家长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病毒性腹泻会导致宝宝排便频率明显增加,每日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且呈喷射状排出。这与肠道黏膜受病毒侵袭后分泌亢进有关。家长需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避免使用止泻药物抑制肠道正常排毒。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保护肠黏膜。
典型表现为蛋花汤样或米泔水样便,可能含有未消化奶块,通常不带脓血。轮状病毒感染时粪便呈酸性,容易引发臀部皮肤红肿。每次排便后需用温水清洗,涂抹氧化锌软膏隔离刺激。严重脱水时可口服补液盐Ⅲ预防电解质紊乱。
多数患儿会出现38-39℃的中低热,与病毒血症有关。若体温超过39℃可能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家长应每4小时监测体温,采用物理降温时禁用酒精擦浴。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等退热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
发病初期常见进食后呕吐,可能导致补液困难。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呕吐后禁食1-2小时再尝试补液。严重呕吐伴腹胀需警惕肠套叠,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昂丹司琼口服溶液缓解症状。
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是典型脱水体征。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纠正,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液治疗。母乳喂养应继续维持,配方奶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补液期间需监测每小时尿量和精神状态变化。
病毒性腹泻期间应暂停添加新辅食,避免高糖饮食加重渗透性腹泻。注意餐具消毒和手卫生,处理粪便后需彻底洗手。恢复期可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推荐疗程10-14天。若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或抽搐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保持室内通风,患儿粪便污染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