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骨质增生症状有哪些

脚后跟骨质增生的症状主要包括足跟疼痛、局部压痛、晨僵、行走困难及关节活动受限。
疼痛是脚后跟骨质增生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重。疼痛多集中于足跟底部或后侧,可能向足弓放射。早期疼痛在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静息痛。
按压足跟部可引发明显疼痛,尤其在跟骨结节处压痛显著。部分患者可触及骨性隆起,皮肤表面无红肿但可能伴随局部软组织增厚。压痛程度与骨质增生大小及周围炎症反应相关。
晨起或久坐后足跟部僵硬感明显,通常需要活动10-30分钟才能缓解。僵硬感源于夜间跟骨周围软组织挛缩及关节液分泌减少,活动后血液循环改善可使症状减轻。
中重度患者会出现步态异常,表现为避痛性跛行。足跟承重时疼痛加剧,导致患者倾向于用前脚掌或足外侧着力。长期异常步态可能引发膝关节、髋关节代偿性疼痛。
严重骨质增生可能限制踝关节背屈活动,影响下蹲、爬楼梯等动作。X线检查可见跟骨骨刺形成,骨赘大小与症状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可能刺激周围滑囊或压迫神经。
建议患者选择软底缓震鞋具,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每日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训练:面向墙壁站立,患侧腿后伸,前腿屈膝,保持后脚跟贴地15-30秒。适当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温水泡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出现持续性夜间痛,需考虑骨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体外冲击波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