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和结肠癌的区别

慢性结肠炎与结肠癌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慢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疾病,结肠癌则是恶性肿瘤,二者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区分。
慢性结肠炎主要由肠道菌群失衡、自身免疫异常或长期饮食刺激引起,病程呈反复发作性。结肠癌多与基因突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相关,环境因素如高脂饮食可加速癌变进程。
慢性结肠炎表现为间歇性腹痛、黏液便,发作期可能伴随低热;结肠癌早期常无症状,进展期出现血便、肠梗阻,体重短期内显著下降是其典型特征。
结肠镜检查是鉴别核心手段,慢性结肠炎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活检显示炎性细胞浸润;结肠癌可见菜花样肿物,病理检查能发现癌细胞浸润及异型增生。
慢性结肠炎以控制炎症为主,常用柳氮磺吡啶等氨基水杨酸制剂;结肠癌需手术切除肿瘤,中晚期需结合放化疗,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可用于特定基因型患者。
规范治疗的慢性结肠炎患者预后良好,但需长期管理预防复发;结肠癌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早期五年生存率超90%,晚期生存率不足20%。
日常需保持低纤维、低脂饮食,慢性结肠炎患者可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结肠癌术后应定期监测肿瘤标志物。两类患者均需戒烟限酒,避免腌制烧烤食品。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超过两周或便血症状时,建议立即进行肠镜检查。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但急性发作期应限制运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