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低有什么危害 提醒你要小心这四大危害

骨密度低可能引发骨质疏松性骨折、身高缩短、慢性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四大危害。
骨密度降低会显著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常见部位包括髋部、脊柱和腕部。髋部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引发肺炎或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脊柱压缩性骨折会造成身高变矮和驼背;腕部骨折虽不致命,但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这类骨折具有愈合慢、易复发的特点。
椎体骨量持续流失会导致多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表现为进行性身高降低,严重者三年内可矮缩3-5厘米。伴随胸椎后凸畸形形成驼背,不仅影响外观,还会改变重心增加跌倒风险,同时可能压迫胸腔脏器引发呼吸困难。
微骨折和骨骼变形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持续性疼痛,常见于腰背部。初期表现为体位改变时的刺痛,后期发展为静息痛,夜间疼痛加剧会影响睡眠质量。长期疼痛可能合并肌肉萎缩,形成疼痛-活动减少-骨量流失的恶性循环。
骨骼支撑力下降会限制日常活动,表现为爬楼梯困难、久站后下肢酸痛、提重物易疲劳等。严重者需依赖助行器,部分患者因恐惧骨折而自我限制活动,加速肌肉量和平衡能力退化,增加跌倒致残风险。
建议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配合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钙食物。阳光照射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春秋季建议每日裸露前臂晒15-30分钟。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水中运动可减轻关节负担。戒烟限酒,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绝经后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评估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