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主要有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治疗、手术干预、预防并发症。
急性期需快速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常用静脉降压药物如乌拉地尔、尼卡地平。血压波动可能加重脑水肿或再出血风险,需持续监测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降压过快导致脑灌注不足。
针对脑水肿可使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高渗盐水缓解颅高压。严重者需行脑室引流术,同时保持头位抬高30度。监测瞳孔变化及意识状态,警惕脑疝形成。
凝血功能异常者需静脉补充维生素K,血小板减少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对于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可用凝血酶原复合物逆转,但禁止使用氨甲环酸等促凝药物。
血肿量超过30毫升或小脑出血直径大于3厘米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铸型出血考虑脑室外引流,动脉瘤性出血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介入栓塞或夹闭手术。
48小时内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吞咽障碍患者置入鼻饲管避免误吸。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监测电解质平衡及血糖水平。
恢复期需长期维持血压低于130/80毫米汞柱,推荐地中海饮食配合有氧训练。认知障碍患者进行定向力训练,言语功能障碍者接受专业康复治疗。戒烟限酒,每3个月复查头颅CT评估血肿吸收情况,二级预防需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保持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补充富含钾镁的深色蔬菜,睡眠时采用侧卧位减少舌后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