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便排气,可通过胃肠减压、液体复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
肠梗阻早期出现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与梗阻部位相关。小肠梗阻多位于脐周或中上腹,结肠梗阻则以下腹为主。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转为持续性并伴有腹膜刺激征。机械性肠梗阻腹痛具有节律性,与肠蠕动增强有关;麻痹性肠梗阻则表现为弥漫性钝痛。
呕吐物性状随梗阻部位不同而变化。高位小肠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含胃内容物和胆汁;低位梗阻呕吐发生较晚,可吐出粪样物。绞窄性肠梗阻呕吐物可能呈血性或咖啡渣样。呕吐后腹痛可暂时缓解,但很快复发。
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低位梗阻腹胀显著,可见肠型和蠕动波;高位梗阻腹胀不明显。腹部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机械性梗阻)或减弱消失(麻痹性梗阻)。严重腹胀可影响呼吸功能,导致膈肌上抬。
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停止排便排气,但在梗阻早期或不全性梗阻时仍可能有少量排气排便。绞窄性肠梗阻可能出现血便。部分结肠梗阻患者因远端肠腔内容物排出,在梗阻后仍可排便1-2次。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发热等全身症状。绞窄性肠梗阻时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肠坏死穿孔后引起腹膜炎,表现为全腹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肠梗阻患者治疗期间需严格禁食,待症状缓解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恢复期应选择低渣、低纤维食物,避免食用豆类、坚果等易产气食物。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日常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腹部手术后患者应注意预防肠粘连。出现反复腹痛、腹胀等不适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