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属于哪一类型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属于营养性贫血中的铁缺乏性贫血,主要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贫血类型主要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等。
缺铁性贫血的核心病因是机体铁储备不足。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长期铁缺乏会导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孕妇等需铁量增加人群,或慢性失血患者。
此类贫血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长期偏食、素食者易出现铁摄入不足,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铁吸收障碍。动物肝脏、红肉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不足是重要诱因。
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小于80fl,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于32g/dl。骨髓涂片可见幼红细胞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减少。
通过规范补铁治疗多可完全纠正。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是主要治疗方式,重度贫血需静脉补铁。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2个月左右血红蛋白可恢复正常。
长期未纠正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导致成人乏力、注意力下降。孕妇缺铁性贫血会增加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风险。部分患者伴随异食癖、匙状甲等组织缺铁表现。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保证膳食中铁的足量摄入,每周食用动物肝脏或血制品2-3次,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育龄期女性、青少年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检测血常规。出现持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长期服用铁剂导致铁过载。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可改善贫血导致的缺氧症状,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