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引起的肝纤维化现象是什么意思

乙肝引起的肝纤维化是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脏组织损伤后,机体修复过程中胶原蛋白过度沉积形成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主要由病毒持续复制、炎症反复发作、肝星状细胞激活、细胞外基质失衡、氧化应激损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保肝药物干预、中医调理、定期监测、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延缓进展。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长期复制会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导致肝细胞反复受损。病毒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后,可激活促纤维化信号通路。此时需规范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载量是阻断纤维化进展的关键。
慢性肝炎活动期会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介质,激活肝星状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这种病理过程可能伴随右上腹隐痛、血清转氨酶波动升高。临床常联合使用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等抗炎保肝药物控制肝脏炎症反应。
位于肝窦间隙的星状细胞在受到损伤信号刺激后,会大量增殖并分泌Ⅰ型胶原蛋白。这种细胞表型转变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有关,表现为肝脏弹性检测值持续升高。扶正化瘀胶囊等中药制剂可通过调节细胞凋亡途径抑制该过程。
正常肝脏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其抑制物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导致胶原降解减少而沉积增多。这种失衡状态可通过血清Ⅲ型前胶原肽检测评估,严重时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等肝外表现。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可帮助修复肝细胞膜稳定性。
乙肝病毒感染会降低肝细胞谷胱甘肽水平,自由基过度积累导致脂质过氧化损伤。这种病理改变可能伴随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补充维生素E联合硫普罗宁等抗氧化剂,配合低脂高蛋白饮食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乙肝肝纤维化患者需严格戒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每日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适量食用西兰花、蓝莓等抗氧化食物。建议每周进行3-5次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代谢负担。每3-6个月需复查肝脏超声、FibroScan及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出现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