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症状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主要表现为反复鼻出血、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内脏血管病变、贫血及并发症症状。
90%患者以自发性鼻出血为首发症状,多始于儿童期。出血频率随年龄增长加剧,与鼻腔黏膜毛细血管丛异常扩张破裂相关,严重者可导致失血性休克。需通过鼻腔填塞、激光凝固或雌激素治疗控制出血。
特征性表现为面部、唇部、舌体及手指末端出现直径1-3毫米的红色斑点,压之褪色。这些病灶实质为动静脉直接沟通的血管畸形,在30岁后逐渐显现,可能伴随局部出血倾向。
60%患者存在肺动静脉畸形,表现为咯血、呼吸困难;消化道血管畸形可引发呕血或黑便;肝脏血管异常可能导致门脉高压。内脏病变需通过增强CT或血管造影确诊,严重者需栓塞治疗。
长期隐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苍白、心悸。实验室检查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需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并补充铁剂,严重贫血需输血支持。
肺动静脉畸形引起的反常栓塞可导致脑脓肿或中风,发生率为10%-20%。患者若出现头痛、意识障碍需紧急排查,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和血管介入可降低风险。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日常需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韧性,女性患者月经期需加强铁剂补充。每6个月进行血常规、铁代谢及胸部CT筛查,有家族史者建议基因检测。出现突发性大量出血或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