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坏死性结肠炎该怎么办

小肠坏死性结肠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静脉营养支持、手术切除坏死肠段、术后康复管理等方式治疗。小肠坏死性结肠炎通常由肠道缺血、细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肠道菌群失衡、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立即禁食并通过鼻胃管引流消化液,减少肠道负担。胃肠减压能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坏死范围扩大。同时需密切监测腹部体征变化,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
针对肠道细菌感染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万古霉素等。抗生素选择需考虑覆盖厌氧菌和革兰阴性菌,疗程通常持续2周以上。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炎症指标和细菌培养结果。
禁食期间需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提供全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液需包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及微量元素,每日热量供给需达到25-30kcal/kg。定期监测肝功能、血糖等指标调整配方。
对肠穿孔或广泛坏死者需急诊行肠切除吻合术,手术方式包括肠造瘘术或一期吻合术。术中需准确判断坏死边界,保留足够血供的正常肠管。术后需预防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从要素饮食开始缓慢增加喂养量。康复期需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定期进行肠镜随访评估黏膜修复情况。长期需关注短肠综合征、营养不良等后遗症。
患者恢复期饮食需遵循从流质、半流质到软食的渐进原则,初期选择低渣、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蒸蛋羹等。可适当补充谷氨酰胺促进肠黏膜修复,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康复阶段建议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和床边活动,逐步增加运动量至每日30分钟步行。术后3个月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营养指标及腹部超声,出现腹痛腹胀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