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是怎么得的 了解引发幼儿急疹的病毒

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感染引起,其他可能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病毒潜伏感染、季节交替期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以及接触感染者分泌物。
人类疱疹病毒6型是幼儿急疹最常见的病原体,约占70%病例,该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后潜伏于淋巴细胞。人类疱疹病毒7型感染约占20%病例,两种病毒均可引起特征性高热后玫瑰色斑丘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免疫系统形成永久抗体。
6个月至2岁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是易感主因,母体抗体在6个月后逐渐消失,此时T淋巴细胞功能尚未成熟。早产儿、营养不良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更易发生重症感染,表现为持续高热超过5天或出现惊厥。
人类疱疹病毒具有终身潜伏特性,原发感染消退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唾液腺和骨髓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再次激活,但复发时多表现为无症状排毒,极少数会出现不典型皮疹。成人携带者可通过亲吻等亲密接触传染给婴幼儿。
春秋季是发病高峰,此时温度适宜病毒在体外存活,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发生交叉感染。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患者在发热期传染性最强,皮疹出现后传染性显著降低。保持通风和勤洗手可减少传播风险。
孕期原发性感染可能导致垂直传播,约1%新生儿可检出病毒DNA。母乳喂养时通过乳汁传播的概率约为30%,但多数婴儿因获得母体抗体而不发病。分娩时接触产道分泌物也是重要传播途径,剖宫产可降低此类风险。
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皮疹,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刺激。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免疫恢复。发热期可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疾病恢复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嗜睡、拒食等并发症表现。日常需加强看护人员手卫生,患儿用品应单独清洗消毒,流行季节避免带幼儿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