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禽流感病毒的原因主要有接触感染禽类、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免疫力低下、未彻底烹煮禽类食品、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等。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类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
直接接触携带禽流感病毒的活禽或病禽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可通过禽类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排出,人类在宰杀、拔毛、处理禽肉时,可能通过呼吸道或破损皮肤黏膜感染。养殖场工作人员、活禽市场商贩属于高危人群。建议接触禽类时佩戴手套、口罩,事后用肥皂水彻底清洗。
病毒可在禽类粪便、羽毛、饲料、水源中存活较长时间。清扫禽舍、处理禽类排泄物时可能吸入含病毒的粉尘,或通过污染的手触摸口鼻导致感染。禽类交易市场、养殖场的地面、笼具等表面可能残留病毒。环境消毒需使用含氯消毒剂,保持通风可降低传播风险。
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易感染。老年人、孕妇因免疫功能较弱,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这类人群应避免接触活禽,食用禽肉需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摄氏度以上,持续烹煮至少2分钟。
食用未煮熟的禽肉、血液制品或蛋类可能造成感染。病毒在65摄氏度加热30分钟或100摄氏度2分钟即可灭活。溏心蛋、白切鸡等未全熟食品存在风险。处理生禽后需对砧板、刀具进行沸水烫洗,生熟食品需分开存放。
目前尚未发现病毒能持续人际传播,但照顾禽流感患者时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医护人员、患者家属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避免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若接触后出现发热症状,需立即报告疾控部门并隔离观察。
预防禽流感需避免接触活禽及其排泄物,禽肉蛋类彻底煮熟后食用。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且有禽类接触史时,应佩戴口罩及时就医。养殖场需定期消毒,工作人员应穿着防护服。流行季节减少前往活禽市场,儿童、老人等高风险人群可考虑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以降低混合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