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为什么会发生真菌性肺炎

新生儿真菌性肺炎主要由免疫功能低下、母体垂直传播、广谱抗生素使用、医疗器械污染、环境真菌暴露等因素引起。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体内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较弱,对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清除能力不足,易引发肺部真菌定植和感染。需通过母乳喂养增强被动免疫,重症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球蛋白支持治疗。
孕期母亲患有阴道念珠菌病或全身性真菌感染时,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新生儿。临床常见症状为出生后72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血性泡沫痰,需通过羊水培养或新生儿胃液涂片确诊,治疗需选用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真菌过度繁殖。常见于合并败血症的患儿,表现为抗生素使用后新发发热、肺部湿啰音,胸片显示结节状浸润影。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真菌方案,同时补充益生菌调节微生态。
呼吸机管路、气管插管等医疗设备消毒不彻底时,可能成为烟曲霉、毛霉菌等环境真菌的传播媒介。此类感染起病急骤,多伴有咯血和胸膜摩擦音,需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确诊,治疗需联合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
新生儿病房湿度控制不当或建筑霉变时,空气中漂浮的孢子可通过呼吸道侵入。早产儿长时间暴露后可能出现迁延不愈的呼吸暂停,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阳性提示曲霉菌感染,需改善通风条件并使用空气净化设备。
预防新生儿真菌性肺炎需注重产前筛查治疗母体感染,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指征,定期监测病房空气菌落数。提倡母乳喂养以提供分泌型IgA,护理时注意手卫生和器械消毒,接触患儿前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避免使用地毯等易滋生真菌的物品,早产儿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氟康唑口服混悬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