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发病部位主要是哪里?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部位主要涉及血液系统和全身组织器官,具体影响部位包括骨髓造血组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系统以及铁代谢相关器官。
骨髓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场所,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受阻,导致骨髓中幼红细胞增殖异常。骨髓穿刺检查可见幼红细胞体积缩小、胞浆嗜碱性增强等特征性改变,这是缺铁性贫血最早出现病理变化的部位。
外周血中的成熟红细胞因血红蛋白含量不足,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红细胞平均体积减小,中央淡染区扩大,携氧能力显著下降,这是疾病进展期的主要受累部位。
血红蛋白分子中的血红素合成需要铁元素参与,缺铁直接导致珠蛋白链合成障碍。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引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这是影响全身氧供的关键环节。
肝脏、脾脏等储铁器官中的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含量显著减少。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反映机体铁储备耗竭状态。
长期缺铁可导致舌乳头萎缩、口角炎等黏膜病变,部分患者出现异食癖。这些表现与含铁酶活性下降导致的组织代谢异常有关,属于疾病的继发损害部位。
日常需注意增加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长期素食者、月经量过多女性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检测血清铁指标,出现乏力、头晕等典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烹饪建议使用铁锅,避免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与餐食同服。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但重度贫血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