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措施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血管痉挛、手术干预及康复管理。该病通常由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外伤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急性期需快速稳定血压至安全范围,避免再出血风险。常用静脉降压药物如乌拉地尔、尼卡地平,需在重症监护下调整剂量。长期血压管理可选用口服降压药,目标值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
通过甘露醇、高渗盐水等渗透性脱水剂减轻脑水肿,必要时行脑室引流术。床头抬高30度可促进静脉回流,密切监测瞳孔变化与意识状态,警惕脑疝形成。
出血后3-14天为脑血管痉挛高发期,使用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注扩张血管。维持正常血容量,通过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补液,血红蛋白低于100克/升时考虑输血。
明确动脉瘤者可选择开颅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手术时机根据Hunt-Hess分级决定。动静脉畸形患者需评估病灶位置后行切除术或立体定向放疗。
急性期后开展认知功能训练与肢体康复,针对失语、偏瘫等后遗症制定个性化方案。心理疏导改善焦虑抑郁情绪,营养支持以高蛋白、低钠饮食为主。
患者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运动训练,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平衡练习,避免剧烈头部晃动。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戒烟限酒,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家属需学习识别头痛加剧、意识变化等预警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