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是两种常见的颅内出血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外伤等因素引起,硬膜下出血多与头部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老年人脑萎缩等有关。两种出血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清除血肿、介入治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出血原因和患者情况决定。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于先天性动脉瘤破裂,约占85%,其次为脑血管畸形和外伤。硬膜下出血多见于急慢性头部外伤,急性硬膜下出血常伴严重脑挫裂伤,慢性硬膜下出血好发于老年人和酗酒者,与脑萎缩导致的桥静脉撕裂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呈"雷劈样",可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硬膜下出血症状较隐匿,慢性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头痛、精神异常、肢体无力,急性者多见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CT检查是首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脑沟脑池高密度影,CTA可发现动脉瘤。硬膜下出血CT显示新月形血肿,慢性期可呈等密度或低密度,MRI对亚急性期诊断更具优势。腰椎穿刺适用于CT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需绝对卧床,使用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硬膜下出血量少可保守治疗,大量出血需钻孔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慢性硬膜下血肿多采用钻孔引流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达40-50%,存活者中30%遗留认知功能障碍。硬膜下出血预后与年龄、出血量、手术时机相关,急性硬膜下出血死亡率20-50%,慢性硬膜下血肿经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患者在康复期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活动和用力排便,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药控制血压。饮食以低盐低脂、富含膳食纤维为主,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促进恢复。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包括认知功能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