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痛呕吐腹泻怎么回事

儿童腹痛呕吐腹泻可能由急性胃肠炎、食物过敏、肠道寄生虫感染、饮食不当、轮状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电解质、药物治疗、驱虫治疗、抗病毒治疗等方式缓解。
儿童急性胃肠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诺如病毒。患儿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疼痛、频繁呕吐和水样便,可能伴有低热。治疗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细菌性感染可选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
牛奶蛋白、鸡蛋、海鲜等常见致敏食物可能引发消化道过敏反应。典型症状为进食后30分钟内出现腹痛、呕吐及黏液便,可能伴随荨麻疹。需立即停止摄入可疑食物,轻症可服用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严重过敏需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可导致间歇性腹痛伴食欲异常,偶见呕吐腹泻。夜间肛周瘙痒是蛲虫感染特征表现。确诊需通过粪便虫卵检查,治疗常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驱虫药,全家需同步治疗以防交叉感染。
暴饮暴食、进食生冷或变质食物易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餐后腹胀痛、非喷射性呕吐及糊状便。建议短期禁食后逐步恢复米汤、馒头等清淡饮食,配合腹部按摩缓解症状,避免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秋冬季,特征性表现为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且酸臭,易导致重度脱水。目前有轮状病毒疫苗可预防,治疗重点在于补充锌剂和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一般病程5-7天自愈。
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遵循"BRAT"饮食原则(香蕉、米糊、苹果泥、吐司)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注意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脱水指征,腹泻后及时清洁臀部预防尿布疹。建议分餐制避免家庭传播,餐具需煮沸消毒。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血便、高热、意识模糊等警示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