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脑梗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脑梗塞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动力学异常及血液成分异常等原因引起。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最常见病因,约占60%-70%。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最终阻塞脑血管。患者常伴有头晕、肢体麻木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
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栓塞。此类梗塞多突发且症状较重,常见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需通过抗凝治疗预防复发。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导致直径200微米以下的穿支动脉闭塞,形成腔隙性梗死。患者多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或感觉障碍,头部影像学检查可见直径小于15毫米的病灶。
严重低血压、失血性休克等情况可导致脑灌注压不足,尤其在已有脑血管狭窄的基础上,易发生分水岭区梗死。这类患者常出现意识障碍或认知功能下降,需及时纠正低血压状态。
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增加血液粘稠度,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易栓状态也会促进血栓形成。此类患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必要时进行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
预防脑梗塞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建议每日摄入500克蔬菜水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心房颤动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抗凝治疗。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