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硬膜下血肿如何治疗

创伤性硬膜下血肿可通过严密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清除血肿、颅内压监测、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创伤性硬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异常、脑萎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原因引起。
对于少量出血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需住院严密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通过定期头颅CT复查评估血肿变化,观察期间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导致出血加重。
适用于出血量中等但暂不需手术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氨甲环酸控制出血、呋塞米脱水治疗。药物治疗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警惕肾功能损害等药物不良反应。
当血肿量超过30毫升或出现明显脑疝症状时需急诊手术,常见术式包括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可迅速解除脑组织压迫,术后需持续监测颅内压变化。
中重度患者需植入颅内压监测探头,动态观察压力变化。通过调整体位、控制体温、镇静镇痛等措施维持颅内压在20毫米汞柱以下,预防继发性脑损伤。
急性期过后需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制定康复计划,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认知功能恢复等。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配合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修复。
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恢复期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碰撞,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头颅CT。康复阶段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出现头痛加重、呕吐或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