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瘙痒、黄疸、脂肪泻、肝区疼痛及维生素缺乏相关症状。
胆汁酸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全身性瘙痒,夜间加重,常见于手掌脚底。严重者可见抓痕、皮肤增厚等继发改变。需避免热水烫洗,可选用阴离子交换树脂类药物缓解症状。
胆红素代谢障碍引发巩膜、皮肤黄染,尿液呈浓茶色,粪便呈陶土样。黄疸程度与胆管梗阻严重性相关,长期未缓解可能发展至肝纤维化。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梗阻部位。
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乳化吸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油腻恶臭。可能伴随体重下降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建议采用中链甘油三酯饮食替代部分脂肪摄入。
肝脏被膜牵张或胆管扩张引发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常见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需警惕胆管感染等并发症。
长期胆汁淤积导致维生素A、D、E、K吸收障碍。表现为夜盲症、骨质疏松、凝血功能异常等。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并通过肌肉注射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患者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优先选择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适量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避免剧烈搔抓皮肤。建议每周进行3-5次柔韧性训练如太极拳,避免腹部受压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腹部超声,出现发热、腹痛加剧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