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障性贫血和白血病的区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白血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白血病则为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两者的区别主要有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性质、外周血细胞减少的模式、典型症状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特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导致的造血衰竭,属于良性病变。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异常白细胞在骨髓中无序增生并抑制正常造血,属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前者骨髓活检显示脂肪组织替代造血组织,后者可见大量原始或幼稚细胞浸润。
再生障碍性贫血呈现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血涂片无幼稚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可能出现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常伴有原始细胞检出,部分类型可见特征性细胞形态异常如奥尔小体。血小板减少在两者均可出现,但白血病更易伴随异常血小板形态。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进行性贫血、感染倾向和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通常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常见发热、骨痛、牙龈增生,慢性白血病可能出现脾脏显著肿大。白血病细胞浸润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睾丸肿大等髓外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首选免疫抑制剂治疗,重型患者需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治疗根据分型采用化疗、靶向治疗或移植,急性白血病需诱导缓解后巩固治疗,慢性白血病可能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两者均可输注血制品支持治疗,但白血病需特别注意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管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经规范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造血功能恢复后可能完全治愈。白血病预后与分型密切相关,急性白血病未经治疗生存期仅数月,部分类型通过强化疗可达长期生存,慢性白血病多转为慢性病程需持续药物控制。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血。饮食应保证充足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适量补充含铁、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物。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避免接触苯类化合物等骨髓抑制物质。出现持续发热、皮下瘀斑或头晕乏力加重时应及时就医。两类疾病均需长期随访,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