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具体症状有哪些

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和反复感染。具体症状包括皮肤黏膜苍白、皮下瘀斑、鼻衄、牙龈出血、发热等。
患儿会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及甲床颜色变淡等典型贫血表现,活动后心悸气促明显,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贫血程度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程度相关,血红蛋白可进行性下降至60克/升以下。
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出现针尖样出血点或大片瘀斑,常见于四肢和躯干。黏膜出血表现为反复鼻出血、牙龈渗血,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出血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
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患儿易发生反复感染,常见口腔黏膜溃疡、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脓肿。发热多为中低度热,严重粒细胞缺乏时可出现高热伴寒战。感染是导致病情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约20%患儿可出现轻度肝脾肿大,这与骨髓外造血代偿有关。触诊时肝脾质地偏硬,通常无压痛。肝脾肿大程度与贫血持续时间相关,随治疗好转可逐渐回缩。
长期贫血会导致患儿身高体重增长落后于同龄儿童,表现为食欲减退、体力下降和运动耐力降低。慢性缺氧状态会影响多个器官系统的正常发育,尤其对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显著。
患儿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泥、蒸蛋羹等;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外伤出血,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居住环境需定期通风消毒,减少探视以预防交叉感染。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根据医嘱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