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搐一定是癫痫吗 这几个原因会导致小儿抽搐

小儿抽搐不一定是癫痫,可能由高热惊厥、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异常、脑损伤等原因引起。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当体温骤升至38.5℃以上时可能引发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这类抽搐多持续1-3分钟,发作后意识恢复快,常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处理需立即物理降温,既往有高热惊厥史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退热药物。
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新生儿早期低钙抽搐多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表现为手足搐搦或喉痉挛。确诊需检测血清钙镁水平,轻症通过口服补充剂纠正,严重者需静脉补钙。
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刺激脑组织异常放电。这类抽搐常伴有发热、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严重颅内压增高需降颅压处理。
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症等会导致毒性代谢产物蓄积。抽搐多在喂养后出现,伴有特殊体味、发育迟缓等表现。需通过血尿代谢筛查确诊,治疗包括特殊配方奶粉喂养及药物控制代谢平衡。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外伤等器质性病变可能遗留癫痫灶。这类抽搐具有反复性、刻板性特点,脑电图可见异常放电波。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部分难治性癫痫需手术评估。
日常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发作时侧卧防止误吸,记录抽搐持续时间及表现形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学龄期儿童可适当增加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坚果等。定期随访脑电图,疫苗接种后注意体温监测,遗传代谢病患儿需严格遵循特殊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