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基本生命支持方法包括什么

儿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43次浏览

关键词: #小儿

小儿基本生命支持方法主要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呼叫急救系统。

1、开放气道:

将患儿仰卧于硬质平面,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操作时注意避免过度后仰颈椎,婴幼儿头部保持中立位即可。清除口腔可见异物时需使用手指钩取法,切忌盲目深挖。

2、人工呼吸:

对无自主呼吸患儿实施口对口鼻(婴幼儿)或口对口(儿童)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胸廓起伏,婴幼儿潮气量约30-50毫升,儿童约500-700毫升。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胃胀气

3、胸外按压:

婴幼儿采用双指法(乳头连线下方)或双拇指环绕法,儿童使用单掌或双掌法。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1/3,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与通气比新生儿为3:1,婴幼儿及儿童为15:2或30:2。确保充分回弹,减少中断。

4、使用除颤器:

对1岁以上儿童出现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时使用AED,优先选择儿童模式。电极片位置为前-侧位(胸骨右缘-左腋中线),若电极片过大可采取前-后位放置。除颤后立即继续CPR,避免延迟。

5、呼叫急救:

单人施救时先进行5组CPR再呼救,双人施救可同步进行。呼叫时需明确告知患儿年龄、意识状态、呼吸情况等关键信息。持续复苏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儿恢复自主循环。

日常需定期参加儿科急救培训,掌握婴儿与儿童解剖差异。家中需备有儿童专用面罩呼吸器,避免直接接触传染病患儿口鼻。婴幼儿心肺复苏后需重点监测体温与血糖,儿童则需关注神经系统功能。建议所有看护人员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预防气道异物窒息。急救时注意记录关键时间节点,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建立家庭应急预案,明确分工可提高抢救效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