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是什么意思

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通常提示心脏供血不足,可能由冠状动脉狭窄、血管痉挛、心肌耗氧量增加、贫血或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是心肌缺血最常见原因。脂质沉积形成的斑块会减少血流,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狭窄程度,治疗需控制血脂、血压,必要时行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
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一过性心肌缺血,表现为变异型心绞痛。吸烟、寒冷刺激或情绪波动可能诱发痉挛,钙通道阻滞剂可缓解症状,长期需避免诱因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剧烈运动、甲亢或高血压时心脏需氧量骤增,可能超过供血能力。这类缺血多为暂时性,通过休息、控制原发病及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电图显示ST-T改变随负荷减轻而恢复。
重度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即使冠状动脉正常也可能出现心肌缺氧。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需输血治疗,同时补充铁剂、叶酸等造血原料,纠正贫血后心电图异常多可逆转。
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会干扰心肌电活动,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伪缺血图形。这类改变需与真正缺血鉴别,及时补充电解质后可恢复正常,无需针对心脏特殊处理。
发现心电图心肌缺血表现后,建议完善运动负荷试验、心脏超声或冠脉CT等检查。日常需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定期监测心电图变化。若伴随胸痛、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血管再通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