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急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急慢性腹泻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饮食不当、药物副作用、肠道功能紊乱、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是急性腹泻最常见原因。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消化道,引发肠黏膜炎症反应,表现为水样便、腹痛及发热。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寄生虫药物,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摄入变质食物、过敏原或过量刺激性食物可导致肠道渗透压改变。乳糖不耐受患者饮用牛奶后,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产气,引发渗透性腹泻。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敏原是主要干预手段。
抗生素使用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某些降压药、抗酸剂中含镁制剂也会加速肠蠕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补充益生菌。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有关。这类功能性腹泻需通过低FODMAP饮食、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通常不伴有器质性病变。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会导致持续腹泻伴黏液脓血便。甲状腺功能亢进加速肠道蠕动,糖尿病神经病变影响消化吸收。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
腹泻期间建议选择低渣饮食如米粥、面条,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急性期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慢性腹泻患者需记录饮食日记帮助排查诱因。持续两周以上的腹泻或伴随体重下降、血便时,应及时进行肠镜和粪便检测。适当补充锌元素有助于肠黏膜修复,但需避免长期依赖止泻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