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

肿瘤科编辑 医言小筑
49次浏览

关键词: #血管瘤 #血管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CT检查中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常见特征包括钙化灶、无周围水肿带及轻度占位效应。

1、密度特征:

典型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密度结节,CT值约40-60HU,部分病例可见等密度改变。病灶内部密度差异与血栓形成、钙化及出血等病理改变相关,增强扫描后约30%呈现轻度强化。

2、钙化征象:

约50%病例可见斑点状或团块状钙化,钙化灶呈显著高密度影。钙化程度与病程长短相关,长期存在的病灶钙化范围更大,CT值可超过100HU。

3、占位效应:

多数病灶无明显占位效应,体积较大者可导致邻近脑组织受压。与恶性肿瘤不同,海绵状血管瘤通常不引起周围白质水肿,这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4、出血表现:

急性出血期呈片状高密度影,CT值达60-80HU,亚急性期密度逐渐降低。反复少量出血可导致病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在CT上表现为环形低密度带。

5、增强特点:

增强扫描后多数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强化模式与血管腔隙的通畅程度相关。延迟扫描可见部分病灶呈现渐进性填充,但强化程度始终低于动脉瘤或血管畸形。

对于确诊患者,建议定期复查CT或MRI监测病灶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及头部撞击。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以维持凝血功能稳定,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若出现头痛加剧、视力变化等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睡眠时保持头部抬高15-30度有助于降低颅内压。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