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见大小约14×12mm软组织结节

前纵隔14×12毫米软组织结节可能由胸腺增生、胸腺囊肿、淋巴结肿大、畸胎瘤或胸腺瘤引起,需结合影像特征与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胸腺增生是前纵隔结节常见原因,多见于青少年或免疫异常人群,通常为良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匀软组织影,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或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多数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若伴随重症肌无力症状需进一步评估。
胸腺囊肿为先天性或获得性囊性病变,CT显示低密度囊性结构伴薄壁。可能与胸腺导管发育异常或炎症后改变相关,通常无明显症状,偶见压迫引起的胸闷不适。直径小于3厘米且无症状者可观察,增大或有压迫症状时需穿刺引流或手术切除。
前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见于结核、结节病或淋巴系统疾病。CT可见多发结节伴强化,可能伴随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需通过结核菌素试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检测或活检鉴别,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抗结核治疗或免疫调节。
畸胎瘤为生殖细胞来源肿瘤,含脂肪、钙化等混杂密度影。可能与胚胎期细胞异位残留有关,20-40岁高发,增大后可压迫气管或血管。成熟畸胎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未成熟型需结合放化疗,术后需长期随访排除复发。
胸腺瘤占前纵隔肿瘤20%,CT显示分叶状软组织影伴坏死或钙化。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30%合并重症肌无力。需根据Masaoka分期选择手术范围,侵袭性胸腺瘤需联合放疗,术后需监测肌无力症状及肿瘤标志物。
发现前纵隔结节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或破裂,建议低脂高蛋白饮食维持免疫功能,戒烟减少呼吸道刺激。每3-6个月复查胸部CT观察结节变化,若出现咳嗽加重、声嘶或吞咽困难需立即就诊。可进行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改善心肺功能,但避免举重等增加胸腔压力动作。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免疫调节,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