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主要症状是什么

小儿麻痹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肢体疼痛、肌肉无力、感觉异常以及呼吸障碍。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神经系统,严重时可导致永久性瘫痪。
发热是小儿麻痹早期常见症状,体温可突然升高至38-39摄氏度,持续1-3天。部分患儿伴有头痛、咽痛、食欲减退等类似感冒的表现。发热期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此时传染性较强。家长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避免患儿因高热引发惊厥,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约半数患儿在发热后1-2天出现肢体肌肉疼痛,以下肢为著。疼痛呈阵发性加剧,触摸或移动患肢时明显,常导致患儿拒绝行走或保持特殊体位。这种疼痛与病毒侵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关,家长应注意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损伤。
疾病进展期会出现进行性肌肉无力,多从单侧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典型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见腹肌、肋间肌受累,导致咳嗽无力。此时需立即就医,瘫痪程度多在体温正常后停止发展。
部分患儿诉肢体麻木、刺痛或蚁走感,但客观检查多无感觉障碍。这种异常感觉可能与病毒影响感觉神经通路有关,通常随着急性期结束逐渐缓解。家长应安抚患儿情绪,避免抓挠皮肤造成继发感染。
当病毒累及延髓呼吸中枢或呼吸肌时,可出现呼吸浅快、发声困难、吞咽呛咳等危重表现。这种情况属于急症,需立即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历史上约5-10%的瘫痪病例因呼吸肌麻痹死亡,及时使用铁肺等辅助通气设备可挽救生命。
预防小儿麻痹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安静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恢复期可进行温水浴、按摩等物理治疗,瘫痪肢体需保持功能位防止畸形。家长要定期随访肌力恢复情况,对于后遗症患儿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配合支具矫正改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