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和十二指肠疾病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吗

胃和十二指肠疾病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胃癌等疾病。上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呕血、黑便、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胃溃疡是胃黏膜深层组织受损形成的病变,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溃疡面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出血。胃溃疡出血常表现为呕血或咖啡样呕吐物,伴随上腹疼痛、恶心等症状。治疗需抑制胃酸分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配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严重出血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过多是主要诱因。溃疡侵蚀血管可引起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常伴有饥饿痛、夜间痛。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采用四联疗法包含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及两种抗生素,出血量大时需内镜治疗。
急性胃黏膜病变多见于应激、药物或酒精刺激导致的胃黏膜广泛糜烂。病变表浅但范围广,易引发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治疗需去除诱因,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配合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严重者需输血支持。
胃食管静脉曲张常见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扩张迂曲,破裂后出血量大且凶险。表现为大量呕血,常伴休克。急性期需内镜下套扎或硬化治疗,配合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降低门脉压力,预防再出血可考虑TIPS手术。
胃癌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脆,肿瘤侵蚀血管或表面溃烂均可导致出血,多为持续少量出血表现为黑便。早期胃癌可内镜下切除,进展期需手术联合化疗,出血量大时需介入栓塞或姑息性手术止血。
预防上消化道出血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量饮酒,慎用非甾体抗炎药。胃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治疗。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出血期间禁食,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促进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