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虫媒传播及垂直传播五种途径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排泄物或分泌物是常见传播方式。鼠类等宿主动物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处理动物尸体、清理污染物时需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具,接触后立即用肥皂水彻底清洗。
吸入被病毒污染的尘埃或气溶胶可导致感染。宿主动物排泄物干燥后形成带病毒尘埃,在清扫仓库、粮仓等场所时易通过呼吸道吸入。高危环境作业时应佩戴N95口罩,保持场所通风。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可能引发感染。鼠类啃咬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未经充分加热处理,或饮用未经消毒的野外水源均存在风险。食物需彻底加热,野外水源应煮沸后饮用。
某些类型出血热可通过节肢动物叮咬传播。蜱虫、螨虫等媒介生物叮咬感染动物后,再叮咬人类时将病毒注入体内。野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返回后及时检查身体有无虫体附着。
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传染胎儿。部分出血热病毒能突破胎盘屏障导致先天性感染,可能引发流产或胎儿发育异常。孕期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传染源,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
预防出血热需综合采取防鼠灭鼠措施,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食物密封存放,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从事农林作业、野外勘探等高风险职业人员应接种疫苗,工作期间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发热、头痛、眼眶痛等典型症状时需及时隔离就医,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改善预后。恢复期患者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逐步进行低强度运动促进体能恢复。